你以为婚礼最难的是挑婚纱、选场地,其实,真正要准备的不是婚礼,而是婚姻。那是一条没有鲜花拱门的路,却藏着最动人的日常风景。婚姻,不是童话的结尾,而是两个人携手走进现实的开始。比起一场盛大的仪式,更重要的,是有没有人愿意陪你,把每一天都活成最温柔的誓言。
Dr. Nicole 郑丽萍 | 注册心理咨询师
很多新人忙着准备婚礼,却很少认真聊过未来。心理咨询师Dr. Nicole 郑丽萍接触过许多夫妻,她发现,很多人在婚前并未对齐生活目标和价值观,反而是在婚后,才开始真正了解对方 ;那时现实的重量已经压在肩上,激情渐退,日常已悄然登场。
她常提醒情侣,除了问“我们相爱吗”,更要聊清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:是否有生孩子的共识?家务怎么分担?要不要与父母同住?谁来照顾彼此的爸妈?… 这些细节,才是婚姻的真实底色。“理想的伴侣关系,不是浪漫追逐,而是能否把各自的愿景变成共同目标。”
恋爱时的约会,或许是一场精心安排的晚餐,一份突如其来的惊喜。但婚后的“约会”,常常是另一种样子:是一起倒垃圾时的玩笑话,是在菜市场拌嘴却默契地分工合作,是在孩子睡着后,两人窝在沙发上喝一杯热茶。这些日常小事,才是婚姻最动人的样貌。
然而,不少夫妻在身份转变的过程中,逐渐失去了伴侣感。他们成了爸妈、员工、子女,却忘了彼此还是恋人。
Dr. Nicole 指出,新婚初期常见的落差正是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。像是 谁洗碗、谁管钱、假期怎么安排等,一旦没提前沟通,很容易演变成争吵的导火线。她提醒,亲密关系需要经营,不会自动续费。 “再忙,也该留点只属于两个人的时光。不必是华丽的约会,只需一个简单的散步、一场老电影,就能重新连结初心。”
从“我”变成“我们”
婚姻的第一课,其实是学习如何与“不同”共处。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经验进入婚姻,那些习惯、信念、伤痕与温柔,都是关系的一部分。争执很多时候并非因为不爱,而是因为不了解,像是对金钱的态度为何不同?为何他遇到冲突总是沉默?… 原来,那些行为背后藏着各自成长的痕迹。
Dr. Nicole 鼓励新人在婚前就多聊、多听、多问,去了解对方的成长背景、家庭角色、恐惧与梦想。真正的 “我们” ,是建立在好奇心与同理心之上。尤其在亚洲文化中,结婚往往不只是两个人的事,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。随之而来的,是长辈的期望、传统的束缚、节日归属的纠结等,常常成为婚后争执的起点。
“健康的婚姻关系必须有边界,我会建议夫妻在婚前就讨论彼此对家庭介入的界限,并在婚后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与父母沟通。“建立属于你们的小家庭,绝不是背叛原生家庭,而是让父母知道,从今往后,你们两个,是这个家的核心。
愿意一起改变
许多情侣对婚姻最大的担忧是:“如果他或她以后变了怎么办?”但在 Dr. Nicole 看来,这并不是一个假设,而是必然;人终究会变。随着时间推移,心情会变,身体会变,身份角色也会变。这是人生的常态,不是例外。
她建议,与其害怕变化,不如换个角度想:“我们能不能一起面对这些起伏,依然选择彼此?”她分享一个故事:一位太太婚前察觉丈夫情绪不稳,但因他承诺会改,她选择相信。婚后争吵不断,沟通失败,冷战成常态,直到寻求心理咨询,才开始正视问题。
“如果你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努力维系这段关系,那可能已经是不平衡的状态。健康的关系,从来不是靠一个人苦撑,而是两个人并肩前行、共同努力的成果。”
或许,没有人是真正“准备好”了才步入婚姻的。但有一个问题,是每对新人都该在心里问问自己的:“在未来所有的挑战里,我们是否愿意把彼此放在优先的位置,同时不忘保有自己的完整?”
真正珍贵的,或许并不是浪漫,而是有人每天愿意留在你身边,一起过日子,一起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。正如 Dr. Nicole 常说的那句话: “陪伴,是最长情的告白。”
TEXT:HSIN Y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