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在探索自己性格时,最容易被注意到的,往往是「外向」(E)与「内向」(I)这一对性格特质。但其实,在MBTI的性格分类中,还有一组常被忽略却非常影响生活方式的关键组合,那就是「判断型」(J)与「感知型」(P)。这两种特质,不是谁比较好,而是影响我们做决定、处理事情、过生活的方式。
判断型J:计划控的日常

如果你是那种行程表排得满满、手机里永远有代办事项清单的人,很可能就是J型人格。这类人通常喜欢「有条有理」,不喜欢临时变动。出门前会先查好路线、安排好时间;旅行前会写好行程表、列好要带的东西清单;连周末要去哪里吃饭,都最好提前几天决定好。
J型人习惯把人生当成一场精密的计划,所有事情都要按部就班,最好一切都在掌控之中。对他们来说,「不确定性」是压力来源;临时改行程、突发的会议、突如其来的邀约,这些都可能让J人感到焦虑甚至抓狂。他们追求效率,也对「守时」这件事特别在意,跟J型人约见面,他们通常不会迟到,甚至还会早到十分钟。
J型人的决策方式也很干脆。当他们做出决定后,很难改变,这让他们看起来很果断,但也可能显得有点固执、不太愿意听取其他人的建议。不过,这份坚持,也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常常是那个拉着大家往前走的领导者。
感知型P:随性派的日常

相对地,P型人格的人就比较「走一步看一步」,他们对生活抱持着一种比较轻松、弹性的态度。他们不太喜欢被行程绑死,反而更享受临时起意的惊喜和自由。今天原本说好去健身,但朋友突然揪去唱K,他们会毫不犹豫就改变计划。
P型人喜欢保有弹性,他们总觉得:「事情还没发生,先不要把话说死。」他们决策时倾向多方考虑,想知道更多资讯,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。这让他们对于不同的想法和观点都比较开放,也比较容易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。
但正因为太过弹性,P型人有时会出现拖延的情况。明明要交的报告,总是拖到最后一晚才动笔;答应的事情,总会说「我等一下再做」;对未来的方向也可能会感到模糊不清,像是在不断探索中找寻自我。他们很少设下明确的终点,更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,这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变化与可能性。
J与P,其实都在我们体内

你可能会问:「所以我到底是J还是P?」其实这两种特质,就像生活中不同模式的开关。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同时具备J和P的特质,只是倾向不同。有些人上班是J,下班变成P;工作时精准有计划,放假就放飞自我。也有人在人际关系中很果断(J),但面对未来选择时却犹豫不决(P)。
了解自己是J或P,不是为了贴标签,而是帮助自己更清楚自己的处事方式,也能更好地理解身边不同的人。你会发现,原来朋友一直改行程不是在找你麻烦,而是因为他本来就是P;而那个每次出门都要准时到、安排好一切的同事,也不是控制狂,而只是他的J特质在作祟。
如果你偏向J型,或许可以多给自己一点空间,学会「有弹性的计划」;允许事情偶尔不按剧本来,也是一种生活的丰富。如果你偏向P型,试着在自由中找到一点秩序,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行程提醒,也能帮助你减少临时压力,让生活更有节奏。